首页 >> 新闻中心 >> 书评

除了作家助手还有什么写作软件

  • 书评
  • 23-05-03
  • 点击次数:15

来聊聊写网络小说这回事,你有成为职业写手的毅力吗?

网文作家这个职业怎么样,我觉得这是一个能够赚钱,又能够获得名气的职业。但我也相信你听过,“百分之九十的网络作家都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很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像头条号吧,一篇阅读近十万的文章,可能都没有五十块钱,这样子,有利可图吗?

坚持在许多领域都是一个可贵的品质,也是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只是兴趣,那么网文写作应该很有趣,如果说,是为了当成谋生的手艺,那么请想想,自己真的可以坚持吗?反正我自己是坚持不了,我也写不了什么吸引人的东西,现在虽然在写着一部小说,但也不知何处发表,至于头条号,可能过几天就卸载了吧。

真的能坚持的话,我相信几千或者上万一个月应该不成问题,但要达到那些大神的水平,太难,几近不可能。至于坚持多久?你自己说呢?难道以为一个月,半年就可以?

网络文学如何传递正能量

当前的网络写作机制是采取读者付费、作家不断更新的网络连载方式。人们经常指责网络文学的商业化,但只要不是过度地追求商业利益,作家获取应有的写作收益,读者养成在线付费阅读的习惯,事实上有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这可能也是未来作家创作与阅读的主要模式。在笔者看来,真正给网络文学带来诸多病相的,是网站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以及在这种商业压力下作家随写随发的更新模式。以起点为首的各商业文学网站,为了获取资本利益的最大化,设置点击榜、收藏榜、推荐榜、月票榜等各种榜单,并在粉丝中不断挑起月票之战,不断激起作家之间、读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机制下,作家除了需要绞尽脑汁制造各种“爽点”,还每天随写随发、保持更新,甚至一天三更。这种随写随发的更新模式,不仅质量粗糙,越写越长,注水严重,而且对写手身体十分有害。

在笔者看来,文学网站应该对当前的运作模式进行调整,需要适度地淡化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淡化作家之间的恶性竞争,最重要的是应采取措施避免网络作家这种随写随发的更新模式。一个可能的选择是规定作家在发表前应提供完结文供编辑审核。目前有些作家已采取这种操作模式。这种操作模式会有效改善当前网络文学的写作生态,并带来诸多好处,一是让作家有较多的时间对作品进行构思与修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总是处于急迫匆忙、随手乱编的写作状况之中;二是可有效避免网络作品越写越长的注水现象;三是有利于网络作家的身心健康;四是提高了写作的门槛,避免了滥写、弃坑等写作乱象;五是给了编辑较大的回旋余地,让他们有条件对作品进行严格的把关。在笔者看来,在文学网站目前普遍采用的运作模式之下,网络文学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进入了死胡同。网站必须要引入作家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改善恶劣的文学生态,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网站的品牌形象、加强社会责任,同时也有利于自身长远的发展。

目前批评界对网络文学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态度,一是歧视网络文学,避而远之,完全置身事外;二是积极关注网络文学,“研究成果”很多,但多是宏观笼统的分析,常借用各种媒介理论、文化理论去“套”网络文学,貌似深刻实则言不及物。这实际上都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关于网络文学的文学批评仍然是“失语”的。相比其他文学研究领域,批评界与网络文学之间的隔阂是相当突出的。

余华沦落到为培训机构“站台”,文学已死?

逐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梦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骨感的。余华并没有多少文学基础,便找了《人民文学》杂志,研究写作的方法。刚开始,余华看了几篇就开始动笔,然后给所有的杂志社投稿,结果当然没有那么多奇迹,退稿接踵而至。不过,余华并没有气馁,还是继续写,不断的投稿,然后不断地收到退稿信,直到一家文学杂志看中了他的文章,稿件修改完成后,余华也如愿去了文化馆工作。

绽放文学之花。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余华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还出版了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鲁迅文学研究院注意到了这个青年,邀请他去研究学习,余华还在学习期间结识了莫言。再后来,余华辞去了工作,到北京生活,体验了不同的生活,正是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惊艳文坛的小说《活着》。不过,回望写作的历程,余华也会感慨写作生活的千篇一律,偶尔也会想念当牙医的日子。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离开故乡,才成就了余华。

与其责怪余华为了新书宣传而为教育机构而站台,不妨反思为何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文学的出路在何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