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英雄主义”与“战斗精神”构成了当代军旅小说的主导话语,也是其恒久魅力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军人是为战争而生的,没有了战争的支撑,军人身上所负载的诸如崇高、英雄、伟大等等象征性精神的存在便无所附丽。在当下的军旅小说创作中,传统的“英雄主义写作”被注入了新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本质性的新变,对“战场”的想象性、模拟性重塑,既凸显了英雄传统和崇高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更使得“战斗精神”在和平状态下的新型高素质军人身上焕发出了时代的新意。
统而观之,当下军旅小说对“战场”的重塑主要包含着三个向度:
一是重返战争历史,从当下的历史观念和审美取向出发,更为全面而深刻地表现战争,叙写英雄传奇。梁大牙(《历史的天空》)、严泽光、王铁山(《高地》)等等传奇英雄形象在同名电视剧热播的带动下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书写“战场”传奇的《亮剑》在“职场”上亦引发了轰动,一时间白领小资大谈“李云龙”,机关企业热议“亮剑精神”——“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历史战场上的性格军人,恰恰被现代职场精英们奉为精神偶像,《亮剑》成功地打通了历史与当下,显示了英雄主义与战斗精神的时代新意。继《亮剑》之后,都梁又新近推出了“正面强攻”战争历史的长篇佳作《大崩溃》。在这部“全景式大战略军事小说”中,都梁以宏阔的整体视野、强悍的思想能力和充分的知识准备,大规模重返历史现场,多角度介入战场时空,全方位审视国内政治、国际舞台的风云变幻。围绕着1944年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计划”展开叙事,细腻生动地呈现出前线、后方、高层、民众的战时状态,并将曾经个人传奇色彩浓郁的“亮剑精神”进一步升华为各阶层民众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读后令人激情澎湃,血脉贲张。
回到家发现家人遭遇讹诈,不得已他出手杀人,之后与失手杀人的特种兵李金方结伴逃往莫斯科,替格罗廖夫给妻女送钱,并成功为她们解围,带着他们再度前往非洲
《佣兵的战争》2013年12月开始连载,2017年8月完结,历时44个月。
这书是军事题材小说,一共写了713万,从字数方面来看,就已经足够满足部分书友对字数的要求了。
佣兵的战争这个书名很不错,但在读了小说后觉得佣兵的荣耀更贴切些。
《佣兵的战争》开篇前6章略显枯燥,到了第7章主角在非洲原始部落生活三年后,故事就开始精彩了,而且越看越过瘾。
这书让我想起了经典小说狼群,因为小说狼群中主角刑天也是旅游无意间踏入了血与火的佣兵世界,只是对比这书,高扬的佣兵世界相对温柔亲切些,没有那股令人着迷的特殊压抑感,比如高扬回国后并没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本来他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可是却被小贷公司讹诈又走上佣兵道路。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小说也很好看,主角的金手指是神枪手技能,设定恰当。小说的文字画面感和代入感都很强,情节递进自然,节奏比较快,除了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斗情节外,还有很多振奋人心的桥段,比如:在主角遭遇危难时,巴基斯坦友人马力克相助时的那句朋友,以及读到撤侨那段,华夏国作为第一个撤侨国家时的激动等。
老实说,这种“顺应大众风向而表的自嘲态度”真的该停一停了。当然,这里这些都只是题外话,或者说我对于这类文学轻浮停在表象上的这种风气一直以来的不满。
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图书馆战争》那部有些年代的作品,这类作品都是把一个“不那么严肃的东西”放在了“一个严肃的环境下”,再通过该环境下发生的剧情来塑造人物,通过角色间的矛盾斗争从而探讨核心的主题。这类作品本身便已经具备了不同环境下他人对同样一种事物的不同态度这个“亮点”,像是《图书馆战争》中的“图书馆自卫队”与“审查机关”间正式严肃的厮杀(虽说还是有点儿戏了点),进而在“文化自由”这件事上表达了两边不同态度间的矛盾摩擦,这也是《图书馆战争》这部作品我更加喜欢的原因,他确确实实的拥有着足以称之为“硬核”的主题,“严肃”的战争环境,二者结合下女主角一行的“爱情故事”便不仅仅是“boymeetgirl”那么轻松明快的东西。
但在此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斗争”处理却并没有那么上述作品那样的“独到之处”,因为在全书中我找不到任何“认真严肃”环境下应有的“举动”。斗争处理并没有足以称之为“硬核”的部分,设定繁杂却不用一个“易懂”的环境来直接概括,反而用大量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去塑造紧迫感,这里最大的问题便是:“我还没搞懂你们到底是打仗还是过家家,你们怎么就打的跟赌上一切似的拼了老命?”尤其是开头的几个章节,甚至让人看着有种“一头雾水”的感觉。在“严肃环境”的塑造上,“易懂”且“形象”的处理还有待改进,对于“战场”本身的描绘,再怎么说也该达到“令人脑中自动想象出个大概样子”的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