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500多万字,11本,每本都有一寸厚。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不过,这样长的著作,要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也很难。书一共六部,我感觉最精彩的还是前两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苏秦和张仪,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这种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来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塑造得也很鲜明,但已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想,作者把商鞅写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国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说的神,以至于后面无法再超越。最不喜欢的是第三部,感觉结构有点乱。
名士范雎入秦,提出“远交近攻”战略,秦国形成新的合力。长平大战,赵国全部精锐一战覆灭。秦昭王晚年,白起被逼自杀。太子孱弱、诸王子皆平庸无能,秦国王室第一次陷入后继无人的危机状态。
巨商吕不韦在邯郸巧遇秦国质子嬴异人,决意弃商入政,吕氏传奇由此展开。
秦昭王、秦孝文王接连病逝;异人继位(秦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为丞相推行新政。庄襄王在位三年病逝,十三岁的王子嬴政继位。吕不韦以“仲父”身份与太后共同摄政。期间,吕不韦两次主持交接大局、稳定朝野、拓展国土,声望大增。
吕不韦进献的嫪毐与太后私通并蓄谋政变。少年嬴政与吕不韦联合,一举铲除嫪毐叛乱势力。嬴政二十一岁亲政,秉持商鞅之法,与吕不韦的治国理念产生严重的对立。秦国又一次面临转折危机。
吕不韦于咸阳四门张挂《吕氏春秋》,公然悬赏改一字赐千金,引发朝野关于治国之道的大论争。秦王嬴政以“坏法乱政,蛊惑国人”之罪罢黜吕不韦,吕不韦被迫自杀于洛阳。
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对于《大秦帝国》的创作初衷,作者孙皓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在很长时间内秦国的形象被大众误解。首先是秦帝国,秦帝国为中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功劳最大,但从西周到现在,秦国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暴秦”、“暴政”,秦始皇作为“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孙皓晖认为那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这段历史。秦法是秦国崛起的制度保障,是秦国崛起的基石。整本书的起点都在展现商鞅变法的全过程。为什么孙皓晖先生的起点在这里?很显然,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的分水岭和转折点,秦国从边陲一隅的小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最后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国家,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第一块基石,更是华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将法制的理念变为现实,第一次建立法律完备的法制国家,特别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华夏民族的一个族群当中确立起坚定的法治信念和守法精神。所有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书中对战国风貌、诸子争鸣、古典法治等予以丰富描写和探讨,对那个时期求变求治、强势生存的理念加以体现,尤其对于描述那个时代,不同文明体之间的政治生态、社会风貌、士人精神、人民生存状态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而赋予了本书与众不同的气质;而秦帝国上承战国雄风,崛起于铁血大争的群雄列强之中,包容裹挟着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下继大一统新局,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亦可算得上恢宏壮阔。其刚健质朴之雄风,颇彰当时我中华强势生存、慷慨悲歌之神韵,此亦是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之不朽根基!
上一篇
大秦帝国从哪一部开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