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书评

文学作品的四大体裁样式

  • 书评
  • 23-06-11
  • 点击次数:16

战报

战报|2018年“成电杯”新生辩论赛复赛战报(10月24日)来源:

原标题:战报|2018年“成电杯”新生辩论赛复赛战报(10月24日)

罗兰·巴托提出“作者已死”的概念,意思是作品一旦完成,作家就没有解释的权利,要求读者并不听取、思考作者创作时的想法,从而赋予文本更多的可能性;而“作者未死”即文本的意义由作者决定,使读者作为一个开放的主体,回归到文学活动中。那么,作为一名读者,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保持作者未死的态度还是已死的态度呢?

11月24日晚,在A308的教室里,来自资源与环境学院和自动化工程学院的辩手对这一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今天双方最根本的争点在于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抱有不同的看法,今天反方认为文学作品在于具有多样性、自我性、拓展性,认为文学作品只需要文本在就好了。而正方认为它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样的,所以需要文本和思想的结合。

读文学作品应抱有作者已死的阅读态度

谢谢主席,大家好。开宗明义,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一书中提出了“作者已死”的概念

,我们认为这是说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更加注重关注文本作品本身,顺其自然地体味文学

作品的意蕴和价值,即是一种“作者已死”的态度。文学作品是在内容和情感上有巨大价

值的著作,其价值不仅在于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更在于他能够启发读者产生思考的价

值。今天我们讨论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就要看什么样的态度能够使文学作品价值最

首先,作者已死的态度能使文学作品去作者中心化,鼓励读者发散思考,实现文学作品

对读者的启发价值。在传统文学批评中一直有着“知人论世”的方法,人们对于文本的解

读往往会受到话语权力或知识范式的影响。而随着文学批评的发展,文学领域出现诸如

古代四大名著: 作品名称 时代  作者    题材  塑造人物   共同特点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罗贯中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曹操、刘备、 诸葛亮等 ①艺术水平都较高; ②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愿。 《西游记》 明朝中期 吴承恩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唐僧、——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1)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高尔基说过:“文学即是人学。”文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