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平凡人”故事大赛启动谁是下一个网络文学新星?·
9月23日,知乎正式启动第三季故事大赛“有故事的平凡人”,大赛聚焦每一位有故事的平凡人,全网征集有获得感的真实故事。知乎故事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季,诞生出大批网络文学新秀和优秀文学作品,在业界影响力持续攀升,是中国网络文学领域的亮眼明珠。
“获得感”是知乎衡量内容价值的标尺,致力为用户提供开阔眼界、带来帮助、产生共鸣的内容,并推动知乎占领互联网新兴文化高地。知乎第三季故事大赛以“有故事的平凡人”为主题,此次征集的内容亦秉承“获得感”原则,要求真实、独特的原创中短篇文学作品,开通人物传记、职业实录、青春记忆、历史纪实、生活之光五个创作赛道,自9月23日至11月8日比赛期间,全网征集有信息增量、有价值的优秀作品。
这其实也是文学作品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单一的不能流传下来,对于整个文化多元的好处)。每个时代不同,每一个时代赋予这个文本新的意义。如果当一个文本在一个新的时代没有与这个时代相关的解读,文本的价值会变得很低。即作者最初的那个价值,这时只能把它放在博物馆表示对文本及作者敬畏。对于读者本身没有任何的直接的帮助。(不能共情,不能拓宽认知)
阅读文本时,文本一定会给予你一个环境,让读者去解读作者的本意。就是说如果我写一本书,我一定是想要告诉你某些东西,或者让你有某些体会的。这时割裂作者的立场一定会影响读者体会作者。但这时往往会产生新的解读。(最短的诗顾城的《生活》网。)人不同,理解不同,角度不同。从作者角度解读的优越性是什么?单纯理解作者。但这时候,隔离作者,有没有可能转化角度?举个例子,一个学生看到会想到学校,作业就是那张网,但这个学生换个角度,从他父母的角度解读,这个网就有可能是经济压力,再从这个学生老师的角度,学生们的淘气......当一个人从不同角度解读都会得到很多结果。不以作者为权威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视野拓宽的可能。(具有思辨精神)
解读《西游记》,对于一个人,小的时候可能看到的是猴子打妖怪。长大后理解到了生活的磨难,生活的坚持,希望。再后来,解读到的,有可能是人生看破一切的豁达,看到宗教之争。但若先入为主带入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可能便是束缚。而结合自身解释,有可能不是那么对,但合适自身。
现在的我,已经无法静下心来去读那一本本的纸质书了,这原因当然有多方面的,一来是手机阅读特别方便快捷,不受天时地利的影响,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在什么场所打开读都可以。二来是因为自个儿生活环境及心境的原因,对于很多纸质书中描绘的风花雪月,天上地下的胡扯淡不以为然,认为有些作者纯粹是自己吃饱喝足没事干,写一些无聊之极、哗众取宠的玩意儿,去糊弄读者,逗读者玩儿……说到底,它们与我的生活相去甚远,读着它们,非但没有给我们一丁点儿启迪和感悟,反倒觉得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他们孤芳自赏,自我陶醉的东西。
这些天里,我一直在微信读书中争分夺秒读书,将作家梁晓声的大部分知青文学作品读了一个遍,梁作家虽然也是高产作家,写出了几千万字的作品,可是他与网络上的那些日更几千到万把字的网红作家,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作品让人过目不忘,让人深思,令人感伤和振奋。虽然知青年代已经远离我们而去多少年了,可是读着他们的故事,却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一群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们,名曰是“知识青年”,实际上只是个中学毕业或未毕业的学生,他们离开家乡,告别亲人,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北大荒,用本应该拿笔的手,拿起了镰刀锄头,干起了改天换地修理地球的工作。
在微信读书中,有很多时下流行的文学作品,但也有不少的经典名著,只要你愿意读,它就是一个将万千图书藏于股掌之间的流动图书馆,你可以尽情尽兴地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可以与任何一个你熟悉或不太熟悉的大小作家,去亲密接触,促膝而谈……
下一篇
水浒传是文学史上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