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上课偷看小说《十宗罪》: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释放心理压力
原创初三学生上课偷看小说《十宗罪》: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释放心理压力2020-04-25 21:12 今天一大早,办公室的老师就气冲冲地进来,跟我们说:“现在的学生,都初三了,眼看快中考了,还不紧不慢的,第一节课就不好好听,偷偷看小说,叫什么《十宗罪》,我大致看了下,居然那么暴力血腥。难怪现在的青少年犯罪率那么高呢,都是被这些小说害的!” 但说到底,《十宗罪》的受众并非未成年人,不应该无故躺枪,只是学生对它感兴趣罢了。做为老师,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释压。那么首先,我们先一起分析一下学生为什么爱看这种类型的小说: 一. 学习压力大 应试教育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沦为学习机器,尤其是初三、高三的压力更是毋庸置疑。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没日没夜的做题做题做题。为的就是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考上重点学校。 但试想一下,一个成年人尚且都无法从容地面对来自生理和心理上长达几年的压力,更何况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呢?他们总需要找一个出口来释放压力。 对成年人来讲,我们有压力了可以跟朋友倾诉。就算没有朋友,至少也可以去旅旅游、购购物、逛吃逛吃一番,发泄完,压力就没那么大了。 可是对于学生来讲,他们能被自己支配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除了在学校,就是在家里。好不容易和同学出去转转,还要受到老爸老妈的疯狂夺命催。再加上经济能力有限,也不允许他们有什么高水平的释放压力的途径。因此只能选择一些低成本的,比如打游戏、比如看小说。 二. 宣泄情绪 重压之下不一定出英雄,还有可能被迫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有的学生便会本能的向外界寻求慰藉。小7上网查了一下这部小说的大致内容。主要讲述了十桩由真人真事改编的凶杀案。 里面有很多变态扭曲的恐怖场景和血腥环节,让人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比如,学生会把他讨厌的人设想成受害者,把自己设想成凶手,在小说中实现杀戮的快感,以此达到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目的。 三. 麻痹自己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很理解学生的辛苦和不易。有时候学习压力太大就会想要逃离,哪怕只有一会儿。于是,我们就需要一个能够麻痹自己神经的方式。 有的学生选择沉迷网络游戏,有的学生选择沉迷暴力小说。因为只有在那样的虚幻世界里,他们才不用整日担惊受怕,不用担心哪门作业没交,哪道题不会。他们可以成为那个虚幻世界里的主宰,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那么,做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释压呢?小7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引导学生劳逸结合 虽说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但他们并不是学习机器。他们也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放松,要知道一根弦绷得太久是会断的,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要引导学生劳逸结合。累了可以听听歌、做做运动、外出走走、和朋友聊聊天、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都是缓解不良情绪,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 定期进行心理疏导 有些性格外向的孩子本身就比较开朗乐观,做任何事情都比较积极。因此,内心的负面情绪相对较少。我们看到的那些关于轻生想不开的学生大多都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 他们不善于表达和倾诉,而是更倾向于把不开心的事情压抑在内心深处。表面看起来若无其事,其实内心早已风起云涌了。这一类型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定期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一旦发现端倪,要立刻采取措施,谨防悲剧发生。 三.适当地释放情绪 虽说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往往当孩子有了不开心的事或者倍感压力的时候是不会选择向父母倾诉的。他们更希望能有自己的秘密和自己的空间。 但,压抑的太久,总需要释放宣泄一下的。很多时候,不痛不痒地找人倾诉、听歌等无法真正达到释放压力的效果。那不如试试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哭大喊一会。不必在乎旁人异样的眼光,真实的做一次自己。亦或者酣畅淋漓地去跑跑步做做极限运动,用释放身体的压力来释放心理压力。 总而言之,正确的心理释压的方式有很多,只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得当,相信学生是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释压方式的。当孩子出现了如文章开头那样不恰当地释压方式时,不要急于责骂,而应耐心地对该生进行引导。帮助他尽快地从虚幻世界中走出来,正视自己,勇于面对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人为何会杀人?5本书揭秘犯罪心理!
人为何会杀人?5本书揭秘犯罪心理! 2021-11-05 10:00 相信许多人和书单狗一样, 每次看到新闻报道里的杀人案件, 都会疑惑: 凶手为什么会杀人? 所以书单狗找出了5本解读犯罪心理的好书, 但书单狗这次的推荐, 并不是猎奇!!! 而是希望大家可以 了解犯罪,警惕犯罪! 1 《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 书单狗首先推荐的, 是一本了解犯罪心理的入门书, 内容非常全, 堪称研究犯罪问题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学教授,专门研究犯罪心理学, 曾担任警方顾问超过25年, 所以书里的理论特别扎实,案例特别丰富, 许多公检法领域的专业人士都把它作为必读书。 书中提到,罪犯是由于心理问题、现实困境等因素的影响, 变得心理失衡、失控,从而产生极端行为。 但 在所有指向犯罪的因素里, 并没有哪一种是直接起决定作用的。 犯罪的背后, 更多的是人性光明面和黑暗面的互相搏斗。 2 《幽微的人性 》 这本书的作者李玫瑾, 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 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这本书就是她分析近年来国内外轰动性的犯罪案件, 从中总结出的罪犯的心理成因。 李玫瑾认为, 一个人的童年,造就了他的成年。 很多罪犯都是在童年出现心理不健康或缺乏心理抚慰, 导致成年后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阴险变态的罪犯,往往是童年被教育要听话的乖孩子, 因为从小情绪得不到释放和疏导,心理逐渐变得扭曲、极端。 人性是养出来的, 许多犯罪其实都源于家庭抚育的缺失。 所以书单狗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父母们。 3 《动机剖析》 所有的犯罪的根源,都是动机。 在这本书里, 有着“美国现代福尔摩斯”之称的约翰·道格拉斯, 深入剖析了纵火犯、投毒犯、爆炸犯、连环杀人犯等,不同类型罪犯的动机。 道格拉斯任职FBI超过25年,是FBI顶级罪犯人格画像专家, 对抓捕美国连环杀手居功至伟, 电影《沉默的羔羊》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他。 道格拉斯在书中通过真实案件的叙述和分析, 告诉我们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罪犯发生反社会的行为。 以及如何通过了解动机,去预测潜在的犯罪。 虽然讲的是犯罪心理的专业知识, 但书单狗读起来, 感觉就像在读侦探小说一样,精彩烧脑。 4 《心理神探 : 我与FBI心理画像术》 这是约翰•道格拉斯另一本代表作, 记录了他运用心理画像术, 参与侦破的多起恶性连环凶案的案件剖析。 在所有的罪犯里, 最危险的,无疑是变态连环杀人犯, 因为他们最令人捉摸不透。 但在道格拉斯的眼里, 这些恶魔的养成,都是有迹可循的。 比如连环杀人犯几乎都来自有问题的家庭, 通常都有尿床、纵火、虐待小动物的症状。 尿床是因为童年缺少关爱,容易受惊吓; 纵火和虐待动物,则是以此获得掌控的快感。 读完这本书,书单狗最大的感受是, 真正能从根源上减少犯罪的, 不是警察和监狱,而是爱与温暖的成长环境。 5 《辨读凶手》 这本书里讲述的案件, 可以说是五本中最骇人听闻的。 有强奸后带走“战利品”的性变态者, 有25年来一直杀人并埋尸家中的夫妇…… 看得书单狗是心惊胆战、寒毛直竖! 作者是在犯罪推理界有着近乎神话地位的保罗·布里顿, 他在书中剖析了这些残忍至极的罪案背后凶手的变态心理, 带我们直抵人性最黑暗之境! 面对凶残的罪犯, 书里也给出了一些自我保护的建议, 比如避免和陌生人独处、警惕无端的善意等, 在书单狗看来,了解犯罪心理,绝非猎奇, 而是借此学会感知和辨别危险信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尸体的“奇幻漂流”,其实是命运画了一个圈(我杀死的男人回来了)书评
韩国的推理小说接触的不多,当然了,韩国的其它类型文学作品也鲜有接触,不过随着近些年韩国作品引进数量的增多,也逐渐接触到了一些韩国作品,本书是无争议获得韩国推理大奖的作品,虽然对韩国推理奖项也是毫无了解,但至少说明了作品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在看多了严肃的凶杀案或者严谨的逻辑推理之后,偶然看到这么一出搞笑的无厘头推理喜剧,确实让人觉得眼前一亮。故事发生在一座“零犯罪记录”的模范村庄,一具尸体几乎让村中的所有人都误以为自己成为了杀人凶手,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且在“零犯罪村”光环带来的巨大压力下,或许也有对现代刑侦手段的无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转移尸体的把戏,由此导致了一场尸体的奇幻“漂流”。看到最后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人真正动过杀人的念头,可以说除了最后放高利贷的三人外,属于全员无恶人了,不过有些人还是第一时间产生了歪门的心思的。只是不知道当“被自己杀死的”尸体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再次出现时,当事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如果这个故事要拍成影视剧的话,可就要苦了尸体申汉国的扮演者了,哈哈!话说回来,本书的情节设置和层层递进的悬疑感还真是非常适合影视化,光是当时看到这些文字时,就已经产生了很强的画面感。故事中的主角,即充当侦探和助手角色的两位“村外人”,一个是品行不端的前刑警,另一个是无奈只能混迹于小报社的记者,还是由于对方导致自己丢掉光鲜工作的欢喜冤家,整体看来,两个角色形象还都算比较讨喜,有点不少韩国偶像电视剧主角配置的味道。其中崔顺石在最后还破除了心魔,人生态度发生了反转,感觉两个人在事件之外还能发生不少故事,围绕两人创作系列作品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实话实说,本书还是有一定缺陷的,可能由于过分追求故事的喜剧效果,有些情节缺乏严谨性,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最后崔顺石悟出真相也有些突兀,讨债的“恶人三人组”从穷凶极恶突然就变得那么讲道理好糊弄了,不过结尾村民们圆的伪解答还是挺到位的,算是圆满的结局。本书简介说是“韩式推理”代表作,但显然不可能韩国推理都是这个风格,有机会确实可以再看看其他韩国推理,获得更多元的阅读感受。外封内封示意图